古吉拉特邦的手工藝 古吉拉特邦位於印度西北部。
該地大部分地區被沙漠覆蓋,因此紗線、布料等資源並不易取得,被當地人視為珍貴的素材。
為了珍惜有限的資源,「將素材物盡其用」成為了工匠的製作原則,即使是布碎亦不例外。工匠利用巧思及熟練手藝,將不同素材製成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及服飾。
是次Found MUJI將介紹古吉拉特邦從刺繡到染色等的布藝加工技術,藉以探究當地一直傳承至今、深具魅力的各式手工藝。
 |
縫紉-手縫被
由沙漠遊牧民族女性製作的手縫被,一般用於覆蓋家具、包裹物品或鋪墊地面等以阻隔砂塵。
將布料疊起後細緻地縫合而成,挺實耐用的手縫被是能夠世代相傳的工藝品。不平整的縫線使手縫被表面呈凹凸紋理,帶來手工藝的獨特美感。
|
 |
縫紉-手縫鏡
當地女性日常穿着的「紗麗」( Saree)上縫有一些小鏡子,用作觀察太陽折射的方向,從而在遼闊的沙漠中得知自己的位置,是沙漠獨有的手工藝。
|
紮染-Bandhani
「 Bandhani」為印度古語梵文,意即紮染,是一種從古到今一直沿用的染色技術,常用於製作印度女性所穿的民族服飾「紗麗」。每個家庭及地區均有其世代相傳的獨特紮染圖案,各具風格和特色。 |
染布-藍染
藍染在日本是常見的染布技術。「藍」是可用作染料的藍色植物之總稱。日本的「藍」泛指屬於蓼科的蓼藍,而印度則一般以屬於豆科的木藍作染料。
印度藍染歷史悠久,於印度河流域文明遺跡中便曾出土過古代人所用染缸的遺跡。製作藍染時,工匠會將紗線浸泡於染缸內一段時間,再拉起令其與空氣接觸,之後重新浸泡。不斷重覆相同工序,直至紗線被染成鮮明的藍色。整齊排列的染缸各有不同特色,呈現手工藝獨有的風格。
源自植物的藍染染料有如生命體一樣,如長時間不被使用,染出來的色彩就會變得暗淡。因此工匠會細心保養染料,以確保製成品的質素。
*本系列的藍染商品產自喀拉拉邦。 |
製紙-棉紙
在印度,人們一般以布為製作再造紙的原料。先將製作服飾時的剩餘布料剪成布碎,再將其浸濕,並鋪平於隔網上瀝乾,成為紙張。這種循環再造的傳統手工藝,是當地人珍惜資源的一種方式。 |
|
|
 |
|
Found MUJI 元創方 |
|
 |
|
地址: 香港中環鴨巴甸街35號A座S107室 電話: 3971-3138 營業時間:
星期日至四 12:00 - 20:00 星期五、六及公眾假期前夕12:00 - 21:00 |
|
|
無印良品 利舞臺 |
|
 |
|
地址: 香港銅鑼灣波斯富街99號利舞臺3樓及4樓 電話: 3971-3200 營業時間:
11:00 - 22:30 |
|